手机浏览器扫描二维码访问
。 想看书来
何处望神州(1)
在豪放派宋词名家中,辛弃疾是个避不开的话题。我们对辛弃疾的了解也多半局限于文学上,他的词雄奇刚健而不失深婉雅丽,与苏轼堪称伯仲之间,也许因为他文学上的光辉太耀眼,很多人因此都忽略了他在南宋政治、军事上的杰出作为。也就是说,在词章大家身份的背后,辛弃疾还是个出色的军事家。他生活在两宋交替之际,当时金人划江而峙,赵宋偏安一隅,离国破家亡似乎也已不远,辛弃疾对国家和民族的前途有着强烈的忧患感和责任感, 更有着为南宋收复失地的决心,并且年轻时也屡立战功。就当时来说,要是朝廷重用辛弃疾,他该是南宋一流的将才,然后才是个词人。可是这位有着军事才华的大词人,一生命运多舛,懦弱求和的南宋朝廷并没有完全地给他发挥全部军事才能的机会,眼睁睁地看着软弱的南宋失去收复中原的时机。在暮年,他只能无奈地登临北望,空叹神州何处,一腔报国热忱换来的只是老泪纵横。无望收复失地,在辛弃疾看来,这是他一生最大的憾事。
一
宋高宗绍兴十年的五月十一日,辛弃疾在山东历城,也就是现在的济南出生,他的父亲很早就逝世了。辛弃疾的祖父辛赞,在金熙宗皇统六年时做过谯县的县令,这个时候辛弃疾就跟随在祖父身边,开始跟亳州的刘瞻学习。刘瞻是亳州本地的饱学之士,辛弃疾在从学期间,广泛地接触学习了儒家的各种典籍,开始学诗作文,受到了良好的儒家思想教育。祖父辛赞也是个儒士,他的言传身教,让辛弃疾的读书范围和视野不断扩大。辛赞虽然是个出仕金国的宋人,但他仍有着自己的气节,他始终以恢复宋朝疆土、报仇雪耻为己任。夙兴夜寐竭力谋划,志在收复故国河山的士大夫形象,在辛弃疾儿时的心目中就留下了很深的印迹。后来辛赞从亳州任上升到开封府尹,辛弃疾跟着到了开封。辛弃疾的聪颖非一般人能比,十四岁那年就参加乡试,顺利地中了举人。海陵贞元二年,少年辛弃疾就整理了行装,信心十足地赴燕京参加进士考试,可是这次却不太顺利,没有得中。三年后的正隆二年,辛弃疾再次赴京,却还是未能如愿。在当时来说,北方的很多心怀复国壮志的年轻人,在反金与报君父之仇的前景未卜的情况下,攻读儒家经典,习诗作赋,参加科举入仕,是不得不走的道路,也只有这样才能让他们有机会发挥自己的才能,等待时机。辛弃疾就不同于一般的儒士,他虽然尊崇传统的儒家思想,看重儒士的名义,却绝不会只满足于对儒家经义的解释,他主张传统的儒家思想要在修身之外,真正地与治国平天下结合起来。在少年辛弃疾心里,也已早立下了决心,他是绝不会做皓首穷经的酸腐儒生的,而科举是他最快实现报国理想的路,虽然经历了两次失败,他绝不会放弃。
祖父辛赞对辛弃疾的教育也是颇费苦心,曾在亳州时每每政事闲暇,就带上辛弃疾一起登高望远,让他从要小立志为宋朝报家国之仇。在这种熏陶和教育之下,辛弃疾也开始对兵家的韬略之书感兴趣。辛弃疾十五岁的时候,祖父辛赞就让他在赴进士试的机会,观察了解北方地区的山川地理形势,搜集了解金人内部的政治情报和军事动向。不难看出祖父是想把辛弃疾培养成一个文武兼备有谋有略的非凡之才。辛赞这样用心良苦地培养辛弃疾,很明显把希望全部寄托在了自己孙子身上。可是就在辛弃疾第二次赴燕山后回来不久,辛赞就不幸辞世了,他没能等到期待已久揭竿而起的那一天,恢复故土的愿望,只能成为不能瞑目的遗憾。但辛赞的遗憾不是绝望,对辛弃疾这位文韬武略的孙子还是很有信心的,他一生不能实现的愿望也许这位孙子能做到呢。
绍兴三十一年时,金主完颜亮,不顾朝野的反对之声,大规模地征派军队、营造战船,谋划着如何攻宋,并决定当年的九月总领十万大军南下。完颜亮的残酷统治,弄得汉族百姓民不聊生,即使是金国内部,也因为完颜亮的独裁而引发了统治者之间的矛盾,这种矛盾纠合着其它社会矛盾,几乎到了无法摆脱的境地。在完颜亮大肆迁军的同时,契丹诸部已不服管制,开始谋反,河北河南等地的百姓也不堪忍受繁重的赋税而纷纷揭竿而起。正当完颜亮不顾后院起火,仍执着地率军攻宋的前一天,金东京的留守乌禄,也就是后来的金世宗伺机发动政变,在辽阳称帝,改年号为大定。这个时候完颜亮仍率军南征,与宋军作战时一再失利,加上金国内部的###影响了军心,很快金兵溃不成军,失败必不能避免。到了十一月,完颜亮让水军聚集在瓜州的渡口,准备孤注一掷,和宋军决一死战,没想到那些厌战的部下,见大势已去,不想再做无谓的牺牲,暗地里将他杀死,金兵南侵计划只能告败。在汉族反对金兵的义军中,有一支队伍正是辛弃疾率领的,辛弃疾起兵并不只是愤慨于统治者的残酷欺压和歧视,而是要驱逐金人,恢复宋朝的河山,以雪亡国之耻。因此,辛弃疾觉得自己的力量有限,要扩大军事影响力一定要联合散落在各地的武装,他一方面率众兵士投奔到当时活跃在山东一带的另一支农民起义队伍中。这支起义军的领导者是耿京,辛弃疾在队伍中担任掌书记之职,与耿京部下的其它将领分头到各地招募兵士,收纳降军,迅速将起义的队伍扩大到数十万人之多。另一个方面,辛弃疾又不望主旨,声名大义,劝说耿京归附于南宋政权,齐心协力地抗击金兵,恢复故国。耿京开始并不同意辛弃疾的劝说,觉得自己打下的天地不想随便付注东流,可是单凭自己的实力又不够和金兵抗衡,最终还是明智地采纳了辛弃疾的意见。绍兴三十一年的十二月,耿京派都头领贾瑞渡江,一路风尘仆仆从山东赶到江南,向南宋朝廷表归附的意向和恢复故土的决心,当然辛弃疾也在此行的队伍之中。当时宋高宗正在建康巡幸,辛弃疾贾瑞拜见了皇帝。宋高宗本来还为长江防线如何更稳固而犯愁,现在耿京来投,自然大喜。宋高宗授耿京天平军节度使,贾瑞为武郎阁门袛侯,赐辛弃疾为右儒林郎,改右承务郎,其实随行也全部授予官职。正当完成使命,辛弃疾和贾瑞他们从海州返回山东,要将好消息告诉耿京时,得知耿京已被叛将张安国杀死,这让还在路上的辛弃疾愤怒了。耿京死后,山东等地的反金义军两极分化。义军首领河北的王友直、王任等人多先后投奔宋廷;一般的士卒有的随义军将领渡淮河而南归,有的则归田耕作。其中有些不讲节义的人,比如张安国邵进等人,纷纷乘机邀功求赏,投靠金廷,杀耿京就是预谋已久的事。在海州往山东的路上,辛弃疾面对这突如其来的棘手事件,如何处置,让他彻夜不能入眠。自己的使团已奉耿京的命令归附宋廷,而现在耿京反被乱贼杀了,一来很难向宋高宗交代,另外自己秉承祖训筹划多年的复国计划,也许会被张安国打乱。此时义愤填膺的辛弃疾与王世隆、贾瑞等将领商酌对策,现在只有乘张安国不备,用骑兵突袭,直趋金营,生擒乱贼张氏,为耿京复仇,才能向宋廷复命。果然,在辛弃疾完备的计划下,组织了五十多名勇士深入五万多人的金军大营。张安国没料到辛弃疾会出这么一着,冷不防就被辛弃疾和诸将胁迫而出,捆在马背上一路南奔,等到金兵反应过来要追辛弃疾他们时,已望尘莫及。辛弃疾和贾瑞等人押解着张安国,昼夜疾驰,马不歇蹄,渡淮河过长江,直接将张氏押送到临安,交给南宋朝廷,朝廷遂将张安国斩首于市,整个朝野为之轰动,辛弃疾的英武之名也随之播扬天下。他的好友著名的文学家洪迈在后来的《稼轩记》中对辛弃疾的这次壮举做过极其生动的描述,说后来宋高宗也曾为辛弃疾的英雄行为所感动:“壮声英概,懦士为之兴起,圣天子一见三叹息”。南宋多么需要辛弃疾这样的英武之士,这断深入五万金军擒敌的经历确实如传奇一般,但辛弃疾确确实实做到了,而这一年,他才是个二十三岁的青年。
何处望神州(2)
二
辛弃疾南归以后,宋高宗即任命他以右承务郎出任江阴军签判,这是他在南宋政治生涯的开始。签判是个掌管地方司法的官职,阶衔比较低,才从八品。江阴军也并不大,下辖仅江阴一县,此县地处长江南岸,与常州平江府比邻,尤其在宋金战事频繁发生的时候,这里正是前沿阵地,战略地位相当重要,辛弃疾在这里任职可谓官小任重。在江阴做签判的时候,辛弃疾结识了南归的爱国志士范邦彦。这位范姓的名士,是北宋末的太学生。靖康之难时,因为母亲年迈而不能脱身,滞留在北方。他的母亲去世后,金兵已经建立政权,南逃已经不可能。于是范邦彦只能应进士试,中举后便求任位于宋、金边境的蔡州新息县做县令,这个新息县的所在就是现在河南息县。宋廷和金朝开战的时候,他就率众部下开城门迎接宋军,随后举家南归,客居在今天的镇江一带。范邦彦早就耳闻辛弃疾的才华和爱国义举,而辛弃疾对范邦彦的忠义抉择也非常地敬佩,两人相识恨晚。当然,在当时南归之初,一切都很陌生的情况下,多结识一些志同道合的志士,共襄复国大业,也是有百益而无一弊的。范邦彦长辛弃疾不少,自己有个相貌和才华也都出众的女儿,相识没多久便想把爱女许配给辛弃疾。就在这一年,辛弃疾在京口与范邦彦的女儿成了亲,有了自己温馨幸福的家庭。因此,辛弃疾也得以结识他的小舅子范如山,多年以后,辛弃疾又将自己的女儿嫁给了范如山的儿子范炎,范辛两家二世姻缘,皆与南归有关,不免让人赞叹,当然这已是后话。
隆兴元年,在位三十余年的宋高宗退位,诏太子赵昚即位,也就是宋孝宗。宋孝宗在当皇子时就有恢复大宋江山的宏志,所以一登基就召见许多有识的臣子入朝互商对策,同时还追复那位已故去的大英雄岳飞原职,以礼改葬。宋孝宗还命主战派首要人物张浚为江淮宣抚使,积极地为北伐做准备。到了正月,又委以张浚枢密使的重任,都督江淮各路的人马。皇帝这些积极主动的备战布署,给了辛弃疾极大的鼓舞,恢复宋朝的河山,报仇雪恨肯定为时不晚了。此时辛弃疾当然还在江阴的任上,他抑制不住满腔的激动之情,决定冒昧地去求见都督建康镇江数府的张浚,当面直陈自己的用兵设想和战略思想:
为吾之计,莫若分几军趋关陕,他必拥兵于关陕;又分几军向西军,他必拥兵于西京;又分几军望淮北,他必拥兵于淮北,其它去处必空弱。又使海道兵捣海上,他又着拥兵捍海上。吾密拣精锐几万在此,度其势力既分,于是乘其稍弱处,一直收山东。虏人首尾相应不及,再调发来添助,彼卒未聚,而吾已据山东,中原及燕京自不消得大段用力。
——《朱子类语》卷一一零《论兵》
辛弃疾的这段精彩陈述影响很大,后来被他的好友朱熹记在了自己的著作中。然后这样有见识的战略思想并没能为张浚所接受,当然这也和当时无力支配全国军队的客观原因有关系,再加上辛弃疾只不过是个区区江阴签判,人微言轻,自然难受重视。
正因为朝廷没有重视辛弃疾的观点,在没充分准备之下匆匆北伐,隆兴元年的四月份,宋孝宗让张浚出兵,张浚命部下李显忠、邵宏渊二将分两路进军,收复灵壁、宿州等州县。开战之初,宋军取得了小胜,金军见势就增加了兵力,由于邵李互相争功不肯配合,前线的将领居然畏战逃遁,眼看着有胜利希望的战局变成了败局。原来意见不和的宋朝内部,主和派一下子占了上风。张浚显然被宋孝宗降官,而皇帝自己也下诏罪己。宋廷也不得不与金人议和,北伐只如昙花一现,南北的局势又回到了之前。
辛弃疾南归的目的就是要为收复失地效汗马之劳的,现在朝中的主和派占了上风,北伐又遭遇到如此的挫折,这让辛弃疾感到分外地沉痛和焦虑。但痛惜的同时,辛弃疾仍在思考着宋廷如何在小的挫败困境中走出来,而不毁弃整个的恢复大宋的事业。隆兴二年的深秋,江阴签判的任职期限已满,改任安徽广德县的通判。
广德军也是下州,公务并不是太繁忙,这也就有足够的时间让他仔细地清理这几年来对恢复大业的思路,他觉得既然之前张浚没采纳自己的建议吃了败仗,这回得把战略观点好好地整理一下,诉诸文字,这些文字也就成了著名的《美芹十论》。到了干道元年初,辛弃疾不顾自己广德军通判官职的低微,直接将《美芹十论》上呈宋孝宗。在上疏中,辛弃疾觉得只要能知己知彼,坚定恢复的信念不动摇,一定能雪靖康之耻,对于金人的优势和弱点,辛弃疾做了细致的分析。辛弃疾认为,作战必须先区分“形”与“势”,形,是指用兵作战所依恃的人力物力,包括土地、财赋、士马等等。势,则是指对敌我两方人力物力很多战争制胜因素的正确分析和把握,以及通过这种把握要采取的相应行动,以争取获得克敌制胜的先决权。金国霸占北方,似乎地广财多兵也众,但其割据蜂起,而且其兵士鱼龙混杂,各种成分都有,还有嫡庶之争,上下猜防,军心不合,辛弃疾认为金人只不过是貌似强大,实际上是空有一副花架子,有其名而无其实,并不是没有战胜的把握。另外,除了金人未必敢轻举妄动以外,更有一个对他们十分不利的因素,就是中原民心大多都背金向宋,虽然金国为了缓解矛盾做了不少让步,但女真族统治者对汉族以及北方契丹等少数民族百姓的欺压仍是十分严重,这也正是绍兴年间完颜亮南侵而北方士兵造反的原因之一。辛弃疾果断地说,金人必不敢随便犯宋,动则北方百姓必起而反金。金兵的形势分析清楚后,还要对宋廷的决策提出建议,辛弃疾认为君臣将士要自励自奋,“以光复旧物而自期,不以六朝之势而自卑,精心强力”,“都金陵”“毋惑于纷纭之论,则恢复之功,可必其有成”。辛弃疾还提出,要守江,必得先守淮,要是淮河守不住,金人就可以直接入江。当然守淮又绝不能将兵力分散到沿河,而应该集中在山阳、濠州一带,扼其喉舌,彼此呼应,进可以直接取中原,退可以保江南,这样就不会怕金兵来侵了。 电子书 分享网站
何处望神州(3)
对于守淮备边,粮草供给是个很重要的问题,完全靠后方的补给,长久下去,必定增加江南百姓的负担,若只采取屯田的办法,虽然不错,但历来难见成效。辛弃疾提出应以军民屯田江淮之间,他认为这既可以安归正军的心,又可以为国家节省军费开支,寓兵于农,一旦有战事,人皆能战,一举双得。在《美芹十论》的最后,辛弃疾又把当初谒见张浚时的看法写了上去,虽然这些主张难以完全地被宋廷采纳和付诸实施,不过宋孝宗并不昏庸,《十论》中论及的许多问题和辛弃疾本人都引起了他的重视。作为一位想有所作为的皇帝,宋孝宗绝对不会把恢复河山的事忘之脑后,这年春天,他就命淮西、湖北等地的帅臣措置屯田,可见辛弃疾对他的启发并不小。
到了干道三年的末稍,辛弃疾广德通判的任期也满了。到了第二年,朝廷让他出任建康府通判,这显然是次升迁。对
书名?阅女无限??呵呵,广大银民,请看清楚哦。吴县,这个二十岁的青涩小子,进城上学,居然一不留神,取悦于众多美女,在众女的帮助下,事业也是蒸蒸日上。且看主角如何将有限的生命,投入到吴县的悦女事业中去。蹩脚的猪脚,由一个初哥,逐渐成为花丛高手。...
一个现代人,来到了古代,哇噻,美女如云呀,一个一个都要到手,战争阴谋铁血一揽众美,逍遥自来快乐似神仙本书集铁血与情感于一身为三国类中佳品。...
张湖畔,张三丰最出色的弟子,百年进入元婴期境界的修真奇才。他是张三丰飞升后张三丰所有仙器,灵药,甚至玄武大帝修炼仙境的唯一继承者,也是武当派最高者。在张三丰飞升后,奉师命下山修行。大学生,酒吧服务员,普通工人不同的身份,不同的生活,总是有丰富多彩的人生,不同的遭遇,动人的感情,总是让人沉醉不已。武林高手...
成仙难,难于上青冥!修真难,没有法宝没有丹药没有威力巨大的符箓,没有强悍的天赋。但是自从有了位面商铺就不一样了,有了位面商铺一切都有了。什么,修真界最普通的洗髓丹在你那里是绝世神丹!什么,你们那个位面遍地都是各种精金矿物,精铁灰常便宜!前世走私军火的商人,今生在修真界同样要将商人当做自己终生的追求。我只是一个做生意的,修炼真仙大道只是我一个副业。成为位面商铺之主,横扫诸天万界。商铺在手,天下我有!...
从农村考入大学的庾明毕业后因为成了老厂长的乘龙快婿,后随老厂长进京,成为中央某部后备干部,并被下派到蓟原市任市长。然而,官运亨通的他因为妻子的奸情发生了婚变,蓟原市急欲接班当权的少壮派势力以为他没有了后台,便扯住其年轻恋爱时与恋人的越轨行为作文章,将其赶下台,多亏老省长爱惜人才,推荐其参加跨国合资公司总裁竞聘,才东山再起然而,仕途一旦顺风,官运一发不可收拾由于庾明联合地方政府开展棚户区改造工程受到了中央领导和老百姓的赞誉。在省代会上,他又被推举到了省长的重要岗位。一介平民跃升为省长...
一个一无是处的,被认为是废物和白痴家伙,把灵魂卖给了恶魔,能换取到什么?美色?力量?财富?权力? 颠覆这世界的所有规则吧,让我们遵寻着恶魔的轨迹 ...